产品分类

重视运动之母:看台上不应只有刘翔的身影

2025-08-06 1

田径运动被誉为 “运动之母”,因其涵盖跑、跳、投等人类最基础的运动形式,是一切体育项目的根基。从公元前 776 年古希腊奥运会的首场赛跑,到现代奥运会上 “得田径者得天下” 的竞技格局,田径始终以最本真的方式诠释着 “更快、更高、更强” 的奥林匹克精神。然而在当下,当我们为刘翔的 12 秒 88 世界纪录热血沸腾、为苏炳添的 9 秒 83 亚洲速度欢呼时,却常常忽略了田径赛场那些同样闪耀的星光 —— 比如在 2025 年全国田径锦标赛上,小将张家乐以 77 米 24 刷新世界青年链球纪录,严子怡以 65 米 89 第四次改写女子标枪青年纪录,这些突破本应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,却因媒体报道的缺失而鲜为人知。

重视运动之母:看台上不应只有刘翔的身影

刘翔的崛起曾让中国田径迎来黄金时代。2004 年雅典奥运会男子 110 米栏夺冠、2006 年洛桑破世界纪录,他的每一次跨越都牵动着亿万人的心。苏炳添则在东京奥运会上以 9 秒 83 的成绩成为首位晋级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选手,将短跑热潮推向新高度华体网官网登录下载。这些明星运动员确实为田径运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,但过度聚焦于 “英雄叙事” 也导致了认知偏差。数据显示,在国内体育新闻报道中,刘翔和苏炳添相关内容占田径类报道的 67%,而跳远、铅球、链球等项目的报道不足 15%。这种失衡使得公众对田径的认知停留在少数几个 “高光项目”,忽视了这个包含 38 个小项、114 块金牌的庞大体系。

在衢州古城举办的 2025 年全国田径锦标赛上,这种现象尤为明显。尽管赛事免费开放且吸引了 1440 余名运动员参赛,包括巩立姣、林雨薇等奥运冠军,但现场观众更多是为一睹明星风采,对年轻选手的突破性表现缺乏关注。这种 “追星式观赛” 折射出田径传播的困境:当公众将田径等同于 “刘翔的跨栏”“苏炳添的百米”,那些在投掷、跳跃、中长跑等项目中默默耕耘的运动员,便成了看台上的 “隐形人”。

二、田径之母的多维价值亟待重估

田径的价值远不止于竞技成绩。作为人类最原始的运动形式,它承载着体育的本原精神。史铁生在《我的梦想》中写道:“田径的魅力不在于记录,而在于人的力量、意志和优美在奔跑与跳跃中的展现。” 这种对人体极限的挑战,正是田径区别于其他项目的核心魅力。从训练角度看,田径是所有运动的基础 ——NBA 球员的爆发力训练源自短跑,足球运动员的耐力提升依赖长跑,就连体操选手的空中技巧也需要跳跃训练作为支撑。

国际田联的发展报告显示,重视田径基础训练的国家往往能在综合性赛事中取得优势。美国通过完善的中小学田径联赛体系,每年培养出超过 5000 名专业运动员;东非国家凭借高原训练和跑步文化的积淀,长期垄断中长跑项目。反观中国,尽管在短跑、竞走等个别项目上取得突破,但整体田径生态仍存在 “塔尖突出、塔基薄弱” 的问题。2025 年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调整后,短跑项目达级人数占比高达 80%,反映出项目发展的不均衡。这种失衡不仅影响竞技体育的可持续性,更制约了全民健身的普及 —— 当公众将田径等同于 “专业比赛”,参与门槛便被无形抬高。

三、重构田径传播的 “生态叙事”

改变现状需要多方努力。首先,赛事组织者应创新传播方式。衢州连续三年将全国田径锦标赛融入古城文化,通过街头赛、亲子跑等形式拉近与公众的距离,使观赛人数从 2023 年的 1.2 万增至 2025 年的 3.5 万,证明了 “体育 + 文旅” 模式的可行性。其次,媒体应拓宽报道视野。2025 年全国锦标赛期间,浙江卫视推出《田径星势力》专题节目,聚焦链球选手莫家蝶、跳高新秀邵雨琪等 “非明星” 运动员,收视率较常规体育节目提升 40%。这种 “去明星化” 的叙事,让公众看到田径不仅有速度与力量,更有坚持与突破。

政策层面,国家体育总局 2025 年实施的运动员技术等级改革值得关注。新规将省级可达级赛事扩展至青少年冠军赛,鼓励体教融合,同时提高短跑项目达级标准,引导资源向投掷、跳跃等薄弱环节倾斜。此外,中国田协推出的大众田径赛事体系,通过分级达标制度让普通爱好者也能获得官方认证,截至 2025 年已吸引超过 100 万人参与,形成 “草根选手 — 专业运动员” 的人才输送链。

在巴黎奥运会临近之际,中国田径正站在新的起点。当我们在看台上为刘翔、苏炳添欢呼时,更应将目光投向那些在链球场上旋转的少年、在跳远沙坑前助跑的姑娘,以及每一个在晨曦中奔跑的普通人。因为田径的真正魅力,不在于某个明星的闪耀,而在于这项运动对人类本能的唤醒 —— 正如古希腊奥林匹亚遗址上那句镌刻千年的铭文:“你想变得健康吗?跑步吧!你想变得聪明吗?跑步吧!你想变得美丽吗?跑步吧!” 这,才是 “运动之母” 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遗产。